·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青岛 > 文艺精品 >

胶州“非遗”——茂腔秧歌常唱常新

来源:青岛日报时间:2018-01-19 08:48

   元旦前夕,被誉为“胶东之花”的茂腔和素有“三弯九动十八态”之称的胶州秧歌,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2018新年戏曲晚会的演出中,两项独具魅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青岛惊艳亮相。此前,大型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作为山东省唯一一部戏曲大戏,入选了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吹打乐《菠萝翠》和《胶州秧歌风》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民族乐器民间乐种展演;茂腔还加入了“2017年文化山东·齐风鲁韵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团”赴欧洲三国巡演……2017年,来自胶州的茂腔和秧歌频频现身国内国际舞台,走红大江南北,不仅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开讲精彩的青岛地方特色故事,更彰显了胶州借“非遗”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的创新之变。
 
   让文化遗产“活”在人们的日常里
 
   2017年,刘宗涛感到前所未有的繁忙。身为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的他两度带队,率百余名茂腔剧团团员和秧歌团队进京展演,还参与组织并见证了千余场次的“非遗”演出和培训活动的开展。
 
   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胶州,仅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6项,其中胶州秧歌和茂腔更是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胶州并未将这份独有的“非遗”优势束之高阁,仅供观瞻。
 
   在胶州,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和秧歌研究会相继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办法》《关于扶持民间剧团发展的暂行办法》等系列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专用于扶持民间剧团发展,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以茂腔和秧歌为代表的非遗资源由“特色经典故事”转化为现代生活中常演常新的日常,它们被放诸民间,鲜活地呈现于广场、社区、田间地头,力促与已有的民间演艺基础力量相结合。
 
   目前为止,已有超过500名民间文化艺人受到奖励和扶持,走进村庄、社区、企业、军营,辅导建设基层文化队伍1000余支;811个村庄村村都拥有了健身秧歌队,其中有65个村庄(社区)建起了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时在每个镇或街道,至少都拥有一支由老艺人、各级传承人领衔的传统秧歌队和庄户剧团。
 
   大型节庆活动也成为推动胶州秧歌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投资5亿余元建设的中国秧歌城,目前作为中国秧歌节的永久举办地,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风格特色的秧歌团队聚首青岛。秧歌之乡胶州已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朝圣之地。
 
   从专业团队到中小学校园开展传承计划
 
   胶州茂腔名家传人张梅香和刘宗涛一样忙碌。她在创作演出和培训两类事务中往来穿梭,作为大弟子和“接班人”,不仅要把从茂腔国家级传承人曾金凤那里承继的传统曲目唱腔发扬光大,更在想方设法让它为更多的现代年轻人所接受。
 
   茂腔和秧歌在老一辈艺术名家的带动与培育中,现在已逐渐形成了老中青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的基石,刘宗涛透露目前茂腔剧团的50余名专业骨干力量,几乎都出自三次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的培训计划。以茂腔为例,这项计划选取年轻、基本功扎实、有潜力的学员专门进行招考培训,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家级、省级戏曲名家对他们进行指导,有的还被送到山东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水平。而他们又成为过去数年逐步开展起来的校园以及镇村开设的传承基地培训计划的优秀传承者。
 
   作为这些青年骨干的前辈,张梅香也是身先士卒的传承者中的一员。“在胶州,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秧歌和茂腔课程,让孩子们自小就熟悉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是实现非遗传承发展的最佳路径。”在专业的演出之外,针对孩子们以及老年人的培训课,已经成为张梅香的主要任务。
 
   目前,胶州已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胶州秧歌教材》《胶州民歌论述》《胶州秧歌传统曲牌》等书籍和音像制品,在全市126所中小学开设了基础课程或选修课,成立了200多支学生秧歌队,其中,胶州市莱州路小学等3所小学还获得了全国首批“中国秧歌传统校”称号。
 
   从传统剧目中出走探索非遗“老戏新唱”
 
    2017年,一部非遗主题大戏《秧歌乡的故事》,将茂腔和秧歌两种非遗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作为山东省唯一一部戏曲大戏入选了由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获得了专家肯定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刘宗涛告诉记者,在主抓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走进新时代的非遗将与当下的时代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他透露,今后每年,茂腔剧团都会推出一部反映时代的力作,通过精品打造,使观众重新认识胶州茂腔的魅力。2018年的创作题材初定将以胶州企业家种植辣椒实施对口支援的事迹为蓝本进行创作。
 
   抓创作,推精品,正成为胶州打造非遗文化品牌的首要路径。通过财政资金扶持、提供排练场地、聘请专业指导老师等方式,胶州鼓励专业演出团队和业余的“文艺发烧友”共同创排新品剧目,民间文艺力量尤其如鱼得水。借助三年一次的票友大赛、两年一度的秧歌大赛以及市民才艺秀等活动平台,胶州的传统非遗项目不断有新人力作推出,《胶州扇妞》《包椤调》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创作,让传统文化散发出崭新的时代魅力。
记者:admin